第498章 皇帝陛下离家出走了(2 / 2)

就是在等待所有人都放松的这一刻,突然出手,一击毙命。

他明白,信国公汤和之所以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向他表明态度。

因为,在清河军进城的同时,朝房就已经被锦衣卫给封锁了。

好吧,看到这第一句话,朱标原本悬着的心顿时放了下来。

而在这块土地上,如果真的有势力,能够集结一两千人来对付朱元璋。

或者说,英王朱瀚。终于忍不住想要动手了?

可是这也说不通,如果是朱瀚动手的话,怎么也不应该选择在这个时候啊?

一种是低端的车厢,一种是高端的车厢。

身边的一个太监很快出去,没一会儿的功夫,汤喝已经快步走了进来:“微臣汤和,参见太子殿下。”

等他抵达的时候,皇宫已经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只是马皇后雍容贵气,不免会被人多看几眼。

“这次监国看的就是你的能力,可不要总想着有什么事儿就去问你黄皇叔。”

而他本人其实根本就不在大同,我已经回到了应天主持一切。

可现在是个什么情况?

自己的老爹带着自己的老娘额……这算是离家出走吗?

别闹了,行不行啊?

朝堂上的所有官员,不论文武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只许进不许出。

看李善长这副态度,难道说他们真的做了什么?

只是总觉得事情好像有些不对啊,这么大的动作,他们竟然没有收到半点消息。

自己要是汤和,表情估计也差不了多少吧。

只要有他们在,没有一两千人,就别想对朱元璋造成任何伤害。

可是父皇啊,您就不担心儿子能力经验不足,把这太平盛世折腾的天下大乱?

上一次还有黄叔在旁边指点自己,这一次连黄叔都不在,难道真的就只能靠自己了吗?

满朝绝大部分文武,都在朝房之中,等着朝会呢。

此时的车厢之中挤满了人,说是鸡飞狗跳也不为过。

其中三节用来客运,两节用来货运。

“另外,这次的事情也算是对你的一个小小的考验,如果完不成或者完成的不好,咱回来也会抽死你个小兔崽子。”

顺势落后一小步,跟在朱标身后右后方,看起来就仿佛是一个不起眼的随从。

自己的老爹,可是大明的皇帝陛下呀!

“来啦?”汤和看向朱标的表情非常怪异。

不过现在这种时候,所有人的心中都是乱糟糟的,倒也没有人关心他们的表现如何。

虽然是微服私访,其实身边跟了不下于二十几人的大内高手。

这封信到这里戛然而止,朱标拿着信,整个人都蒙了。

否则的话,也不可能用如此轻松的语气跟他写信。

跟朱元璋说话的人并没有发现,他才刚刚一开口,就有好几道凌厉的视线落在了他的身上。

对于那些真正的穷苦百姓来说,这个价格依旧算是非常昂贵了。

怎么也在这一出?

他对自己真的就这么放心?

不担心自己彻底掌控朝堂之后……

好吧,自己的老爹好像真的不用担心这种事儿。

这番话说的更加莫名其妙了。

可是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也实在想不通今天这个诡异的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

事已至此,再想那么多,已经没有用了。

心念电转,这些念头只是在朱标的心中一闪而过。

怪不得朱元璋,把如此重要的事情交给信国公,果然是早就看穿了自己这些兄弟们的脾气性格。

他人在大同府赈灾,就算是真让他得了手,人也回不来呀。

那眼神之中竟然带着同情跟一丝幸灾乐祸。

现在这个时候,他们这些人其实已经什么都做不了了。

他就是故意在大同弄出了那么大的动静,以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

朱元璋现在做的就是这种低端的车厢。

这一切其实都是朱瀚的阴谋诡计?

朱元璋全当什么都不知道,只是笑盈盈的跟对方聊着:“这个我也听说了,不过朝廷不是正在震灾吗?过去这么久了,情况应该已经有所好转了吧?”

说完之后,汤和就转身离开了。

朱标实在是搞不懂,汤和的眼神究竟是什么意思?

正想询问是怎么回事,汤和已经把一封信交给了朱标:“你自己看吧。”

好吧,虽然有了这个猜测,但是其实所有人都没把这个猜测放在心上。

“老哥,您这是去哪儿啊?”朱元璋对面,一个抄

操着陕西口音的人,向朱元璋搭话儿。

也正因为如此,几乎没人能够模仿的了朱元璋的字。

而且也没有任何为难的意思。

虽然是叔叔辈的,但是他汤和是守规矩的人。

等到汤和行完礼,之别

朱标苦笑着道:“这次事出突然,要多麻烦汤叔叔了。”

“汤……叔叔,你怎么在这里?”纠结了一下,朱标还是选择了叔叔这个称呼。

加上信中说,朱元璋已经吩咐汤和辅佐自己。

只是走的没几步,又停了下来:“如果,有什么事的话可以随时叫臣,臣必然会如同辅佐陛下一样辅佐殿下。”

仿佛只要他稍有异动,光是这些视线就能将他千刀万剐似的。

现在的关键是,早朝还没有开始,而且已经迟了一个多时辰。

一直到清河军进城之后,朱标才姗姗来迟。

这次毕竟跟之前不一样,没有信国公汤和这样的人物坐镇,目标还真有点儿没底气。

可是这条线路实在是太长,到现在也就只修了三分之二左右。

朱元璋被烦的受不了,就去问朱瀚怎么办?

朱瀚直接大手一挥:“那还不简单,直接开始运营,卖火车票。”

“现在,您能随一起去朝会吗?”

“话是这么说呀。”陕西口音的男子唉声叹气的道:“陛下英明,朝廷也是关心我们百姓。可是实在架不住,有些贪官污吏,实在是胆大包天啊!”

“你可能还不知道呢吧,现在的大同府,一石粮食的价格,已经达到了六两银子。”

“你就想想,粮价都这么恐怖了,这大同府会变成什么样儿?我估计呀,整个大同府的百姓怕不是都死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