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他顿了顿,目光深远,“和当地政府接触时,可以试探性地提一下,我们是否有机会参与一些‘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项目,或者投资建立一个小型的合资示范工厂。表达我们长期投资、技术转移的诚意。”
“老板,这步子是不是有点大?政策风险……”陈威廉有些顾虑。
“风险与机遇并存。”张建军语气坚定,“北边现在的风向是鼓励对外交流、引进技术资金。我们率先响应,态度诚恳,规矩做事,反而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支持。就算暂时不成,也能留下好印象,为将来铺路。”
“我明白了,我尽快安排去广州。”陈威廉感受到了张建军的决心。
就在张建军积极布局内地市场,试图开辟新战线时,那位北方的“李副团长”,再次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了。
这次不是通过正式渠道,而是由霍英东转交了一封私人信函。信的内容很简短,措辞谨慎,以个人名义对建邦实业近期在国际市场上遇到的“不必要的困扰”表示关注,并提到“内地市场广阔,欢迎一切守法经营、注重质量的优秀企业参与建设,共同发展”。落款只有一个小小的“李”字。
这封信,没有做出任何具体承诺,却传递出极其重要的信号:对方一直在关注着他,并且对他近期的遭遇了然于胸,甚至暗示了某种程度的支持意向。
张建军看着这封信,沉思良久。这更像是一次无声的考核,看他如何应对危机,如何选择未来的道路。
他将信小心收好,没有回复,也没有对外透露分毫。有些默契,心照不宣即可。
他继续推进着自己的计划。陈威廉带队前往广州,谈判进展顺利;东南亚和中东市场的订单开始逐步增加,虽然单子不大,但势头良好;北美和欧洲的货柜在经过一番波折后,也陆续清关,虽然损失了一些时间和金钱,但总算保住了客户。
建邦实业这艘大船,在经历了一阵剧烈的颠簸后,似乎又重新回到了航线上,并且变得更加坚固,航向也更加清晰。
然而,张建军始终保持着最高级别的警惕。他知道,怡和内部的整顿不会无限期持续,那位吃了瘪的经理也不会永远沉默。海面之下,更大的暗流或许正在汇聚。
一天深夜,他独自留在办公室,再次打开了那个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系统界面。目光扫过那些远超时代的技术资料列表,最终停留在几项关于新型化工合成材料(如更环保、性能更优的塑料替代材料)和基础电子元器件(如早期晶体管、集成电路设计)的条目上。
或许,是时候未雨绸缪,为建邦实业打造一些独一无二、难以被模仿和扼杀的核心技术壁垒了。只是这些技术的来源,需要一個完美的、经得起 scrutiny(审查)的解释。
他需要一個契机,一個能让这些“未来科技”合理现世的契机。
窗外,香港的夜空星光黯淡,但城市的灯火却璀璨如昼,照亮着充满机遇与风险的未来。
张建军关掉系统界面,眼神重新变得坚定而锐利。
无论暗流如何涌动,他都必须,也必将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