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北来的风(1 / 2)

北方考察团来访的消息,像一阵微不可察的风,悄然吹皱了香港商界的一池春水。官方层面并未大肆宣扬,但在特定的圈子里,却引起了足够的关注和猜测。

张建军对此保持了极大的耐心和谨慎。他没有主动去打听考察团的具体行程和成员名单,只是让钟博士以技术交流的名义,与那边保持若即若离的联系,并委婉表达了建邦实业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渴望,以及欢迎任何形式的友好交流。

他知道,对方既然抛出了鱼饵,自然会找上门来。主动凑上去,反而落了下乘,容易被人拿捏。

果然,几天后,一个电话直接打到了张建军的办公室。来电者自称姓谭,是考察团的随行工作人员,语气客气而程式化,询问张先生近期是否有空,考察团中的几位领导和专家对建邦实业的发展模式很感兴趣,希望能安排一次“非正式的参观交流”。

张建军自然满口答应,将时间定在了两天后的下午。

放下电话,他沉吟片刻,叫来了龙五。

“两天后,北方考察团要来厂里参观。安保级别提到最高,但一切要在无形中进行,不能引起对方任何不适。另外,让龙三动用一切资源,尽可能查清这个考察团的核心成员背景和真实意图,特别是这位联系的谭先生,以及团里有没有姓赵的领导。”张建军吩咐道。他记得之前霍英东提过,那个神秘人可能姓赵。

“明白。”龙五领命而去。

两天时间转瞬即逝。参观当天,建邦实业的观塘总厂区显得格外整洁有序,但并没有刻意张灯结彩,工人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一切看起来都是日常高效运转的模样。

下午三点,两辆黑色的国产红旗轿车在一辆低调的陪同车辆引领下,驶入厂区。张建军带着陈威廉、周永泉等几位高管,在办公楼前迎候。

考察团规模不大,只有六七个人。为首的是一位六十岁左右、戴着眼镜、气质儒雅的老者,经介绍是考察团的团长,姓李,职务是某经济研究部门的主任。旁边一位四十多岁、身材精干、目光敏锐的中年人,则是副团长,姓李。而之前电话联系的谭先生,是一位三十多岁的年轻干部,主要负责联络协调。

张建军热情而不失分寸地将众人迎进会议室,简单介绍了建邦实业的发展历程、主营业务和未来规划,重点强调了公司在技术研发、质量控制和市场开拓方面的努力,言语务实,数据清晰,绝口不提敏感话题和政策。

李主任听得频频点头,偶尔插话询问一两个关于生产技术或成本控制的问题,显得很专业。李副团长则话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静静地观察,目光偶尔扫过会议室墙壁上挂着的生产流程图和组织架构图。

简单的交流过后,张建军亲自陪同考察团下到车间参观。从原料仓库到注塑车间,从组装线到质检部门,一路走来,生产线井井有条,工人们操作熟练,现代化设备和严格的管理体系给考察团留下了深刻印象。

“张先生的企业管理得很规范,很有活力,不像有些厂子死气沉沉。”李主任评价道,语气中带着赞赏。

“主任过奖了,我们还在不断学习改进。”张建军谦逊地回答。

在整个参观过程中,那位李副团长依旧沉默寡言,但观察得极为仔细,有时甚至会停下脚步,多看几眼设备的铭牌或是墙上的操作规程。张建军注意到,他对生产细节和技术参数的关注,似乎远超一般的经济干部。

参观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结束后,双方回到会议室稍作休息,准备告辞。

就在这时,那位李副团长似乎不经意地走到张建军身边,看着窗外繁忙的码头,看似随意地问了一句:“张先生的生意做得这么大,涉及进出口,和海外侨胞的联系应该也很密切吧。不知道对南洋那边的市场怎么看。”

来了。张建军心中一动,知道真正的戏肉可能来了。

他面色不变,谨慎地回答:“南洋市场潜力很大,华人众多,我们确实和一些侨胞有生意往来,主要是原材料采购和部分产品销售。不过那边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一直是抱着谨慎合作、互利共赢的态度。”

李副团长点了点头,不再多说,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张建军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