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获得市长青睐(求阅读)(2 / 2)

台下众人,有的认真记录,有的眼神放空,有的则带着一种“又来了”的疲惫。

张建军坐在靠前的位置,轧钢厂的铭牌端放在桌前。

“……下面,请先进单位代表发言。第一位,红星轧钢厂代表,钳工二车间常务副主任,张建军同志!大家欢迎!”郑国栋的话音落下,掌声礼节性地响起。

张建军深吸一口气,霍然起身,动作干脆,带着车间里养成的利落劲儿。

他稳步走上主席台,步履沉稳,没有丝毫新人的怯场。

站定,目光扫过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张建军没有立刻开口,短暂的停顿,反而让有些嘈杂的礼堂瞬间安静了几分。

无数道目光聚焦在这个过分年轻却气度沉凝的车间副主任身上。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张建军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礼堂,不高亢,却异常清晰、稳定,“我是红星轧钢厂钳工二车间的张建军。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以“活”破“僵”——我们车间生产管理改革的一点实践与思考》。”

没有客套,没有虚词,开门见山,直指核心!

张建军拿起发言稿,却几乎不看,那些数据和案例早已烂熟于心:“改革前,我们二车间,月均废品率2.7%,关键工序人均有效工时6.2小时,吨钢能耗比厂先进指标高出8%。”

三个冰冷的数字砸出来,台下不少同病相怜的厂长、车间主任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眼神变得专注。

“问题在哪?平均主义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人没劲头,老师傅的技术优势发挥不出来,青工想学想干找不到方向!”张建军的语气斩钉截铁,每个字都像淬火的钢钉,砸进现实。

“怎么改?我们摸索了三招。”他伸出三根手指,动作简洁有力,“第一招,工时定额,小组自定!由组长牵头,技术骨干、老师傅、记录员一起,现场实测,民主协商,定出本组认可的‘基准工时’!”

“定低了,奖金少,大家不乐意;定高了,够不着,打击积极性!这尺子,得握在干活的人自己手里!”

台下响起一阵低低的议论和赞同的嗡嗡声。不少车间主任眼睛亮了。

“第二招,超额奖励,组内分配!组里整体超出基准工时的部分,按超额工时或合格品件数,计提小组奖金池!”

“组长根据个人实际贡献二次分配!多超多奖,上不封顶!王小虎青工组,试点第一周,预提奖金池120块!人均能分十几块!”张建军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振奋,“钱摆在那里,干得好,真能看见!”

掌声第一次自发地、热烈地响了起来!尤其是后排一些青工代表,巴掌拍得通红。

“第三招,质量一票否决!”张建军的声音转为冷肃,“个人奖金直接挂钩个人质量!出废品、严重返修品,不仅没奖,还要按成本比例倒扣基本工资!”

“车间设‘月度质量标兵’,额外重奖!质量,是工人的饭碗,更是工厂的生命线!谁砸饭碗,谁就要付出代价!”

张建军顿了顿,话锋一转,语气沉稳下来:“改革不是请客吃饭,更不是灵丹妙药。我们遇到了新问题:有些老师傅,像我们车间的赵铁柱师傅。”

“技术顶尖,手脚却慢,在新节奏下只能完成定额,眼看奖金被年轻人拉开,心里不是滋味。”

台下不少老资格的技术骨干感同身受,纷纷点头。

“怎么办?一刀切?那叫卸磨杀驴!”张建军的声音带着力量,“我们给他开‘小灶’!把精度要求最高、别人干着费劲的关键件,优先分给他!”

“单独定‘关键件工时系数’,干一件顶普通件一点五件工时!人尽其才,按贡献分配!赵师傅现在是我们组的质量标兵,奖金一点不少!”

“好!”台下不知谁喊了一声,随即引来一片更响亮的掌声和叫好声。连主席台上的郑国栋都微微颔首。

张建军抬手虚按,掌声渐息。他面容沉静,抛出了最后,也是最沉重的一问:“解决了人的问题,机器呢?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们轧钢厂,还有很多服役超过二十年的老设备!它们像老黄牛,还在出力,可精度、效率,早已跟不上改革后工人爆发的干劲!”

“生产效率的提升,遇到了设备硬件的瓶颈!这瓶颈不打破,改革的红利终将触顶!这是红星轧钢厂面临的难题,我相信,也是在座许多兄弟厂矿,正在或即将面临的深水区!”

目光扫过台下,最后落在主席台中央那位一直沉默倾听、面容严肃的分管副市长陈为民脸上,张建军语气诚恳而凝重:“如何破局?我们需要技术升级的东风,更需要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的及时雨!我的汇报完了,谢谢大家!”

短暂的寂静。

随即,“哗——!!!”如同潮水般的掌声瞬间席卷了整个大礼堂!

比之前任何一次都要热烈、持久!许多厂长激动得站了起来,用力鼓掌。

张建军的发言,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浮夸的口号,只有来自生产一线最真实的数据、最接地气的办法、最尖锐的矛盾和最迫切的呼声!

它像一把重锤,砸开了会场之前那层温吞的隔膜,点燃了所有实干者的共鸣!

陈为民副市长,这位素以严肃务实著称的领导,在如雷的掌声中,缓缓地、用力地鼓起了掌。

他的目光穿过人群,牢牢锁定了正从主席台沉稳走下的那个年轻身影,他侧头,对身边的秘书低声吩咐了一句:“座谈会,让这位张建军同志,坐到我旁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