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八虎一直在文官中秘密发展党羽。譬如吏部的焦芳、张彩就是刘瑾的隐秘死党。
文官也没闲着。在内宦中寻找着合适的代理人。直殿监掌印王岳在弘治十五年就秘密投靠了他们。
如今皇帝即位,辅臣权倾朝野,文官下无担他们无需再隐藏跟王岳的关系。
正德帝心中暗骂:欺啦!这三个老东西竟把手伸到了宫郑拉拢朕的家奴当他们的狗腿子!
心里虽骂,正德帝表面却还是一脸人畜无害的笑容:“啊呀!首辅真是荐让当!朕早就看王岳是个有能力的人。准奏!刘瑾、王岳同入司礼监担任秉笔!”
“另外,钱能卸任东厂督公,谷大用接任。牟斌卸任锦衣卫指挥使,钱宁接任。”
这一次,文官们没有反对。
正德帝给足了他们面子,他们也得给皇帝留点面子。
后人常政治是妥协的艺术。再直白点讲,政治就是相互给面子的艺术。
钱宁成为锦衣卫指挥使,大大出乎文官们的意料。在文官们看来,只要不是常风接任指挥使便可。他们没什么好反对的。
正德帝再道:“常风自成化末年便是从龙之臣。本朝亦是从龙之臣。在锦衣卫效力二十多年,功勋卓着。”
“朕打算加封他右都督职衔,命他以右都督之身专管北镇抚司事务。”
刘健脱口而出:“万万不可!都督衔乃是朝廷授予武官的至高名器。非功勋卓着的老将不能受赐。”
“常风没有军功。即便是都督同知、都督佥事都不可赐予!”
“皇上他功勋卓着。他的那些所谓‘功勋’,有几样是见得了光、能拿到台面上的?”
常风心中暗骂:我就知道没那么容易拿到都督衔!
不过常风倒是很坦然。不得不承认,刘健的有几分道理。都督衔不是随便就能赐的。至少也得有王越直捣贺兰山那种级别的战功。
眼见到手的都督衔打了水漂,老家伙马文升出班,替常风话。
马文升连珠炮似的滔滔不绝:“首辅此言差矣。常风没有战功?弘治元年,他代南下祭妈祖。途遇倭寇,在永宁卫与倭寇血战,大获全胜。这是不是战功?”
“弘治十一年,他随襄敏公王越直捣贺兰山大获全胜。王越在病故前给朝廷的有功将领名单里,常风位列第四,注明大功有二,督粮、军情事。这是不是战功?”
“常风没有拿得上台面的功勋更是无稽之谈!弘治六年,常风作为钦差副使,与刘大夏前往山东治河,功绩斐然。这拿不拿得上台面?”
“弘治七年,他前往贵州,推行改土归流。贵州境内土官肃然。这拿不拿得上台面?”
马文升是朝廷里的老资格。人家老马总制西北军务的时候,刘健还是个默默无闻的翰林官儿呢。李东阳、谢迁还在苦巴巴的读书备考。
刘、李、谢号称“弘治后三君子”。马文升是“弘治前三君子”。从称谓上就可以看出马文升的资历。
一句话,老马在朝堂上话,好使!
兵部尚书刘大夏附和:“马老部堂所言极是!不能常风无功。”
马文升不但会打仗,会理政,也会做人。他知道,得给内阁首辅一个台阶下。
马文升话锋一转:“不过刚才首辅有句话的很对。都督衔乃是朝廷授予武官的至高名器。常风虽有功,但受赐右都督有些勉为其难。”
“臣建议,改赐常风都督佥事衔。”
洪武十三年,太祖定五军都督制。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
常风本来是从三品指挥同知,受赐正二品都督佥事,等于连升三级。
老资格马文升已经给了刘健台阶下,刘健不能给脸不要脸。
于是刘健道:“禀皇上,马老部堂所言极是。”
正德帝笑道:“好,那就赐常风都督佥事衔。”
都督佥事也是可以被别人尊称为“某帅”的。
自今日起,锦衣卫袍泽不再称常风“常爷”,而称“常帅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