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京城走私倭货的源头(2 / 2)

此乃内阁制衡皇权的第一个杀手锏。

第二个杀手锏是票拟权。

本来太祖爷定的制度是:地方官、京官要办大事,先要上奏章跟皇帝请示。

皇帝在奏章上会用朱笔御批“准”或“不准”,并清楚理由。

同样是三杨内阁时期,出现了票拟制度。

官员奏章,在送给皇上批示以前,要由内阁学士“以票墨书”,把批阅建议写在纸上,贴在奏章里呈给皇帝。

票拟跟朱批意见相同,才有效力。

比如,浙江巡抚上奏,请求清丈浙江田亩。

折子到了内阁。内阁觉得此事不妥。便在票上写个否定的意见,或干脆不给票拟。

奏章到了弘治帝手里,弘治帝即便朱笔御批“准”,发还给浙江巡抚,朱批也不作数。

浙江通省的地方官可以顶着不办朱批之事,并不算抗旨。

票拟跟封还差不多,都是明代皇帝与文官长期博弈后的妥协。

且奉门前,三位内阁成员反对清丈江南田亩。

弘治帝只得无奈的:“好吧。此事作罢。”

常风心中唏嘘:唉,试问今日之朝堂,真不知是谁了算。

都厂卫是皇帝豢养的恶犬。

但如果恶犬的主人是个仁慈的人,从不放恶犬咬人。恶犬也没有办法。

杨廷和出班道:“禀皇上。福建永宁镇抚尤爵血战殉国,实乃忠勇之人。”

“臣与锦衣卫指挥左同知常风,联名请求皇上赐尤爵之子尤敬武世袭指挥佥事衔。”

永宁血战,悲壮至极。弘治帝却牙根不知道这件事。

相比于庞大的帝国,永宁之战只是一件事而已。

左春坊的大学士跟心腹家臣联名的奏折,弘治帝是一定会给面子恩准的。

弘治帝道:“把奏章给内阁票拟,再交给朕朱批吧。”

杨廷和拱手:“是,皇上。”

早朝结束。这就是如今的朝堂形势。文官将皇权压制的死死的。

常风下了早朝,没有去锦衣卫,而是回了家。

从古至今,任何一个衙门也好,单位也罢,卡拉米都要按时点卯、打卡。

大领导却可以来去自由。

这两年常风一般不怎么去锦衣卫。若有大事,钱宁、王妙心、石文义那帮人,会来找常风禀报、请示。

回了家,常风看到刘笑嫣正在前院舞一柄倭刀。

在大明的封贡制度中,倭刀是倭国最重要的贡品。

常风随口道:“这柄刀不错啊。”

刘笑嫣夸赞:“的确是好刀,吹毛即断。”

常风问:“哪儿弄的?”

刘笑嫣答:“左军叶都督家的妾送我的。你瞧瞧,削铁如泥呢。”

常风拿过了倭刀。他发现了异常。

倭刀都是通过封贡运来大明。倭刀的刀身上,会刻上倭国某某藩敬贡。

这柄倭刀上却未刻一字。显然不是通过封贡来的大明。

不是封贡,那就只能是走私过来的。

常风道:“刀身上没刻字。这是私刀啊。”

刘笑嫣坐到石桌旁,喝了口茶:“私刀有什么稀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