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袭扰(1 / 2)

他看向舆图上那片蔚蓝的海洋,看向与高句丽隔海相望的青州。

“若我在青州……”

这个念头再次不可抑制地冒了出来,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在青州,他不仅能更快获知辽东、平壤的确切消息,能更有效地甄别这所谓“内应”的真伪,更能以太子之尊,统筹调度山东、河北的人力物力,为前线提供最直接、最快速的支援。

甚至,若有必要,他可以考虑从海上对高句丽侧翼进行牵制…这一切,都比困守长安,被动地等待前线战报和父皇旨意要主动得多!

“不能再等了。”

李承乾下定了决心。高句丽使者的出现,非但不能成为他留在长安的理由,反而更加印证了他亲赴青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这并非为了私欲,而是为了大唐的国战!

是为了戳穿可能的阴谋,是为了与时间赛跑,是为了避免大军被拖入寒冬的泥沼!

他回到御案前,铺开一张空白的奏疏,提起朱笔。

他要以最恳切、最严谨的措辞,向李世民陈明利害,分析高句丽可能诈降的风险,强调辽东战事面临的冬季压力,并正式提出,以“巡狩东方,督运粮秣,震慑海疆,以备不虞”为由,请旨移驾青州!

李承乾的笔尖在奏疏上悬停片刻,最终落下时,字迹沉稳而有力。

奏疏写成,用火漆密封,以八百里加急送往辽东前线。

接下来的等待,是另一种煎熬。

他表面上依旧沉稳地处理政务,甚至比以往更加勤勉,仿佛那份请旨从未发出。

只有在独处时,他才会反复推演抵达青州后可能采取的各项措施,如何更有效地调配山东、河北的资源,如何建立更快捷的海上信息通道,甚至…

如何在必要时,展现大唐储君的威严,震慑那些首鼠两端的海东诸国。

数日后,辽东前线的战报与李世民的旨意几乎同时抵达。

战报详尽描述了唐军对辽东城发起的猛烈总攻。战斗异常惨烈,唐军凭借着优势兵力和精良器械,昼夜不停地猛攻,而乙支文德也展现了名将的坚韧,指挥残兵殊死抵抗,城墙数次易手,又数次被高句丽军以血肉之躯夺回。

战报最后提及,唐军虽已攻上城头,占据优势,但守军抵抗意志仍未完全崩溃,城内巷战仍在继续,唐军伤亡亦是不轻。

而李世民的旨意,则是对李承乾那份奏疏的回应。

旨意中,李世民首先肯定了太子监国以来的勤勉与成效,赞赏其对高句丽使者所持的谨慎态度,并明确指示:

对平壤来的所谓“内应”,可保持接触,虚与委蛇,探其虚实,但绝不可轻信,亦不可承诺任何实质条件,一切待辽东城彻底攻克后再议。

至于太子请旨移驾青州一事,旨意中的措辞则显得颇为微妙。

“太子监国,身系社稷之重,长安乃天下根本,不可轻动。青州虽为要冲,然有山东道文武足可倚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