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人各抒己见,但核心意思一致:高句丽要打,但必须等待或创造一个完美的借口,同时做好万全准备。
李承乾坐在下首,静静听着。
他明白父皇和这些老成持重的大臣们的顾虑,但他内心对那种水到渠成、甚至需要刻意营造的“契机”感到一丝不耐。
在他看来,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实力才是根本,有时候,过于追求名义上的完美,反而会错失良机。
他斟酌着开口:“父皇,诸位相公。高句丽之患,确需慎重。然,儿臣以为,与其被动等待契机,不若主动塑造局势。
其一,如长孙司徒所言,可加大对其内部势力的分化瓦解,支持渊盖苏文这类野心家,使其内乱。
其二,儿臣在青州所行新政,尤其是海运,本身便是对高句丽的持续压力。
若我大唐商船能自由往来于渤海、黄海,甚至直抵新罗、倭国,高句丽赖以生存的陆上封锁与贸易优势便将荡然无存。届时,他们还能坐得住吗?”
他顿了顿,继续道:“或许,无需我们寻找借口,当他们在海运和边境的双重压力下感到窒息时,自会做出不智之举。
我们要做的,是确保当那一刻到来时,我们的刀足够锋利,我们的粮道足够畅通。”
李承乾的话,将经济、外交与军事手段结合,展现了一种更具侵略性的战略思维。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但并未立刻表态,只是淡淡道:“太子所言,亦是一种思路。诸卿可细细参详。
眼下,还是以稳固内部,积蓄力量为主。兵部、户部,需秘密开始筹备辽东战事所需之军械、粮草、船只,但动作要隐秘,不可张扬。”
“臣等遵旨。”
会议结束,众人退出。李世民单独留下了李承乾。
“承乾,你方才所言,颇有见地。以势压人,迫其自乱,确是上策。”
李世民看着儿子,语气平和,“但你需记住,势,可造,亦需可控。过犹不及。
对高句丽的逼迫,需如温水煮蛙,不可操之过急,使其狗急跳墙,反而打乱我们的部署。
青州那边,你可以继续放手去做,但分寸拿捏,尤需谨慎。”
“儿臣明白。”李承乾躬身应道。他知道,这是父皇在肯定他思路的同时,也在提醒他不可过于锋芒毕露。
离开太极殿,李承乾心中那股建功立业的火焰燃烧得更加炽烈。
李世民已经有了对高句丽用兵之心,只是时机未到。
他望向青州的方向,眼神坚定。
那里,不仅有利国利民的盐场和港口,更有他通往未来功业的起点,以及…可能引爆与高句丽最终决战的火种。他期待着那一天。
……
事情很快迎来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