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盖文心中暗骂老狐狸,却也不敢再深问,只得讪讪而归。
他从长孙无忌的态度中,更加确信大唐,特别是太子,对高句丽绝无可能仅满足于表面的臣服。
那份隐藏在“天朝气度”下的锋芒,让他如坐针毡。
他连夜修书,将所见所闻,尤其是太子李承乾在朝堂上的表现及其对青州、海运的重视,详细记录,命心腹以最快速度送回国内。
数日后,第一批经过初步救治和甄别的俘虏,开始分批向山东、河北等地输送。
通往青州的官道上,出现了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大多衣衫破烂,面容憔悴,眼神却带着一种重回故土的茫然与一丝微弱的期盼。
队伍中,不乏一些虽然年老,但腰背依稀挺直,目光中残留着军旅痕迹的老兵。
李承乾在杜构的陪同下,亲自到长安城外十里长亭,为即将前往青州的第一批“工营”人员送行。
他没有摆出太子的全副仪仗,只带了少量侍卫,显得颇为亲民。
看着眼前这些历尽沧桑的前隋士卒,李承乾心中并无多少胜利者的得意,反而有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他站在一个临时搭建的木台上,声音清朗,传入每个人耳中:“诸位父老乡亲!你们受苦了!”一句话,让原本麻木的人群出现了一丝骚动,许多老人抬起头,浑浊的眼中透出难以置信的光芒。
“前隋旧事,已如云烟。今日,你们回归的是大唐,是你们的故国家园!朝廷不会忘记你们曾经的付出,更不会弃你们于不顾!”
“此去青州,非是徭役,而是朝廷雇佣!凡有技艺、愿出力者,按工计酬,钱粮当日结清,绝无拖欠!无力劳动者,亦会授田安置,保你们衣食无忧!”
“本宫,大唐太子李承乾,在此向你们保证!
只要你们安分守己,勤恳劳作,大唐必给你们一个安稳的晚年,让你们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话语朴实却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
尤其是“按工计酬”、“钱粮当日结清”、“授田安置”这些具体的承诺,如同投入死水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
人群中开始传出低低的啜泣声,继而有人跪倒在地,高呼“太子殿下千岁”、“谢陛下天恩”!
这一幕,被随行的官员和杜构详细记录,很快便会传遍朝野,成为太子仁德、干练的又一佐证。
送走俘虏队伍,李承乾与杜构并辔缓行,返回长安。
“殿下,高句丽使臣泉盖文,近日活动频繁,除了拜访长孙司徒,还与几位宗室、将领有过接触。”
杜构低声汇报。李承乾冷哼一声:“跳梁小丑,不足为虑。他越是如此,越显其心虚。
辽东那边,加强戒备,水师巡逻范围,可以再向东延伸一些。另外,告诉我们在新罗的耳目,可以适当‘提醒’一下新罗,大唐希望看到新罗在边境上更‘积极’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