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李世民下定决心(1 / 2)

更致命的是,《新修劝农书》的编纂凡例中,赫然计划在书成之后,于各州设置“劝农使”

负责推广书中技术,而“劝农使”的人选,竟暗示可由当地德高望重之士绅或“贤王”推荐。

朱批在此处浓墨标注:“私设职司,欲插手地方官吏铨选?其心叵测!”

甚至,书中在论述水利建设时,引用了前朝某位以“藩王”身份兴修水利、颇得民心的宗室为例,大加赞扬。

朱批立刻点出:“引藩王收买民心旧事,意欲何为?!”

这些被刻意串联并加以“解读”的材料,将一件看似“有益民生”的好事,扭曲成了一个结党营私、邀买人心、甚至隐含不臣之心的政治阴谋。

李世民起初只是随意翻阅,但越看,脸色越是阴沉。

他想起李泰前几日还在自己面前标榜编纂农书是“为社稷尽微薄心力”,再结合这些被朱笔标注得触目惊心的信函和凡例,一股被欺骗、被愚弄的怒火,混合着对儿子不安于室、妄图扩展势力的深刻失望和警惕,猛地窜上心头。

“好一个‘闭门思过’!好一个‘微薄心力’!”

李世民猛地将那份奏报摔在案上,声音冷得像冰,“他这是在思过?还是在结党?是在编书?还是在编织他自己的罗网?!

连‘劝农使’都想出来了,下一步是不是要开府建衙了?!”

侍立在一旁的内侍吓得噤若寒蝉,大气不敢出。

李世民胸口起伏,目光锐利如刀。

李泰这种行为,比单纯的结交文士、妄议朝政更让他心惊。

这是在触碰他作为帝王最核心的权力——人事权和民心向背!而李泰,他那个“纯孝”、“悔悟”的儿子,竟然在暗中进行这样的操作!

这让他之前所有的“悔过”表现,都变成了彻头彻尾的伪装和欺瞒!

“传旨,”李世民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怒火和决绝,“魏王李泰,闭门思过期间,不思悔改,假借编书之名,交结外官,窥测地方,其行可疑,其心当诛!

着即日起,非奉诏不得出府,府中宾客,一律驱散,不得再以任何名义与地方往来!

所有编纂《新修劝农书》之文稿、信函,悉数查封!

苏勖…身为府属,不能导王以正,反行此阿附之事,着革去所有职衔,逐出长安,永不叙用!”

这道旨意,如同一道九天雷霆,轰然劈落在魏王府。

李泰接到旨意时,面如死灰,整个人如同被抽走了脊梁骨,瘫软在地。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文雅”形象和“民生”牌,竟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反噬自身,成为了坐实他“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的铁证。

而东宫之中,得到消息的李承乾,只是轻轻吹散了茶杯中浮起的叶梗,对幕僚淡淡道:

“告诉下面的人,可以准备联名上奏,恳请陛下为了社稷安稳,循吴王旧例,遣魏王……之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