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地,刘靖双眼一亮。
位于郡城西边五里外的新安江畔,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
之所以选在此地,是要借助新安江的滚滚江水。
新安江水流湍急,且水流量大,哪怕是一年中的枯水期,也能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这是天然的动力源,不利用起来简直太浪费了。
只需架设水利锻锤,便能日夜不停,十二个时辰锻打。
关键水力这东西,又不需成本,维护好设备就行。
如此一来,配合流水线作业,军械的制造速度,至少能提升数倍。
须知,古时制造军械的速度是非常慢的,马槊就不提了,甲胄同样如此。
就以鱼鳞甲举例,一整套鱼鳞甲,从鳞片加工到皮革编缀,须四十名匠人,耗时二百余天才能制造而成。
而这,已经算快的了。
为啥披甲率这么低?
一是钢铁产量上不去,而是耗时太久了。
就现在各地节度使以及朱温麾下使用的重甲,一大部分还是大几十年前宣宗李忱时督造的,修修补补,一直再用。
没法子,不省着用不行呐,生产效率跟不上。
水力,其实很早就已经被古人使用了,最早追溯到何时,刘靖不知,但应该是两汉时期。
不过这会儿的水力,主要服务于农业。
比如灌溉农田,又比如驱动磨盘加工谷物等,没有人将水力运用到军械制造之上。
作为穿越者,刘靖并不比古人聪明,但来自的眼界,以及脑中各种奇怪的知识以及奇思妙想,却是古人所不具备的。
既然这会儿能用水力驱动磨盘,那么稍微改装一下,驱动锻锤应该也不是问题。
越想越觉得有搞头,很快刘靖就确定了军器监的具体选址。
那是一处河滩,平坦广阔,且地势相对高一些,即便夏季涨汛,也不会被暴涨的江水淹没。
至于安全与保密问题,届时从风、林二军中抽调一团之人,把守军器监,每月换防一次即可。
办法总比困难多嘛。
确定这些后,刘靖开始发散思维。
军械的一切基础,是钢铁。
钢铁的品质、好坏,决定了军械的强度,所以冶炼就格外重要。
后世的炼钢技术,这会儿自然没有实现,科技跨度太大。
不过,宋时的高炉倒是可以搬过来。
念及此处,刘靖迅速在纸上写下高炉两个字,接着便陷入沉思。
他前世毕竟不是这方面专业的,只是刷科普视频,以及营销号文章时,偶然看过一眼,具体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只是大概记得高炉的形状。
好似一个大腰鼓,上下两头窄,中间宽。
很快,刘靖又照着脑海中的记忆,画了一张草图。
很粗糙,细节方面可以说一个都没有。
但无所谓,他不懂没关系,麾下有的是匠人懂,只要给他们一个正确的方向,用不了多久就能鼓捣出来。
仅仅有了高炉还不够,需要配合鼓风机。
嗯,鼓风机自然是整不出来,但风箱可以一试。
风箱这东西不需要什么突破性的材料,制作难点也不高,难的是思路罢了。
届时跟匠人们提一嘴,让他们自己鼓捣去。
对了,还是焦炭。
刘靖想到什么就记下来,到时候再慢慢整理归纳,先记下来,免得到时又忘了。
想了一会儿实在想出来有用且可行的东西后,他将思路转移到火药工坊上。
火药配方是重中之重,哪怕工坊安置在深山之中,材料提取也需分开,最后将所有材料按照比例混合的,只有一小撮人,如此才能最大限度保密。
各项材料分开,也方便流水线操作。
初步分为五个小工坊,每一个工坊负责提纯一种材料,硝石、硫磺、木炭,这就是三个工坊。
提纯过的材料统一运送到配比工坊,经过配比后,再送到制作工坊。
等于是将火药的制作过程,分割成了三段,每一段各自掌握着一部分秘方,且互相之间不知道。
这要是还能泄露完整的火药配方,那刘靖也无话可说,他真的没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