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前倨后恭(1 / 2)

“咳咳。”

见钟匡时失态,陈象轻咳一声,缓缓开口道:“这些不过是你主的猜测,楚王与吴王皆是一代英豪,岂能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定会出兵驰援,有他们牵制,杨吴大军看似来势汹汹,实则虚张声势,持续不了多久,你主所言,不过是危言耸听罢了。”

钟匡时收敛心神,附和一声:“不错!”

余丰年笑而不语,来之前,刺史已经交代过了,江西局势已经站在悬崖边上,往后半步,就会跌落深渊。

钱镠有心无力,刚刚夺下睦、衢、婺三州,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治理,此外还需安排一部分兵力镇守,以防杨吴残留势力作乱。

而马殷则是鞭长莫及,湖南岳州与江州之间还隔着鄂州,即便真派兵驰援,钟匡时敢放马殷麾下大军入鄂州吗?

不怕马殷玩一手假道伐虢,趁机占了鄂州?

这年头,可没人跟你讲什么道义。

求援马殷,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不过是为了给杨吴压力罢了。

短暂的沉默过后,陈象问道:“刘刺史有何良策?”

余丰年朗声道:“我家刺史有意与南平王交好,歙州兵马虽不过万,却皆是能征善战之士。”

闻言,钟匡时心下一喜,可旋即又皱眉道:“你主虚防备吴王与杨吴,能驰援多少兵马?”

顶天了三四千。

这么点兵力,对他而言,属实是不止渴。

余丰年摇摇头,说道:“我主不打算派兵驰援洪州,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杨吴六万大军,外加随军民夫,只有十几万之众,所需粮草乃是一笔天文数字,而歙州紧邻宣州,可四处出兵,袭扰杨吴粮道。前线杨吴大军缺兵少粮,自然士气低落,所发挥的用处,足以抵得上三万大军!”

歙州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三战之地,整个北边都紧挨着宣州。

可以从多处地段与方向,对杨吴漫长的粮草补给线动手。

若遇强敌,也不必担心,往黄山山脉里一钻就行,杨吴敢追吗?

从来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杨吴防范的再好,总有疏忽的时候。

况且,小规模野战,杨吴未必是走精兵路线的刘靖对手。

杨吴此次对江西动手,于刘靖而言,正是一次浑水摸鱼的好机会。

必须要捞够好处!

不得不说,这一席话,让钟匡时与陈象二人心动了。

粮草,至关重要。

纵然杨吴不止一条粮草补给线,可若能废掉其中一条,也能极大的减缓自身压力。

念及此处,钟匡时朗声笑道:“哈哈,本王听闻刘刺史乃少年英豪,神往已久,早就想结交一番,前几日本打算遣使祝贺,不曾想遇上了这档子事儿。”

前据而后恭,态度转变之快,令人惊叹。

不过还稍显稚嫩,因而有些生硬。

跟在钟传身边这么久,钟匡时多多少少学会了一些上位者的技巧。

余丰年回道:“俺家刺史也时常说,诸王子嗣之中,唯南平王最为出挑,余者远不如矣。”

真诚的语气,再配上他那副天生的憨厚面孔,让人信服。

用刘靖的话来说,余丰年这小子,天生就是干探子的料。

果然,这番话听得钟匡时心花怒放,喜上眉梢。

却见余丰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俺家刺史,还有一事相求。”

来了!

陈象心头一凛,他就知道刘靖不会如此好心,定然是有所求。

钟匡时张口便问:“何事?”

余丰年答道:“歙州少粮,陶雅此前出征睦州,本就将府库粮草带走了大半,前阵子退军之时,又将农田焚毁,劫掠百姓,致使夏收秋收无望,所以俺家刺史想向南平王借些粮食。”

这个借字,用的很好。

熟悉老刘家的人,都知道意味着什么。

凭本事借的,为啥要还?

钟匡时也不是傻子,知晓这笔粮食多半是要不回来,但又不得不给,于是试探性的问道:“借多少?”

余丰年憨厚一笑:“不多,五十万石。”

“……”

钟匡时与陈象陷入沉默。

好家伙,五十万石还不多?

他刘靖怎么不要五百万石呢?

钟匡时瞥了眼陈象,见他比出一根手指,会意道:“去岁江西涝灾,加上此番动兵,本王也没多少粮食,最多可借给你家刺史五万石。”

这话就纯扯淡了。

江西乃是鱼米之乡,比两浙还要富庶一些,加上这些年钟传没有大规模用兵,不像钱镠,几乎连年与杨吴开战,所以粮食绝对囤积了不少。

余丰年立即叫起来屈:“非是俺家刺史贪得无厌,实在是歙州无粮,南平王胸怀广阔,急公好义,还请多借一些。”

一番讨价还价,最终定在了十万石。

这还是有陈象在一旁隐晦的提醒,不然余丰年能把钟匡时给驾到天上去,到时候可就不止十万石了。

余丰年继续说道:“此外还有一事。”

还有?

钟匡时眼角抽了抽,硬着头皮问道:“还有何事?”

余丰年说道:“俺家刺史欲与南平王结为友邻,互开商道,互通有无,不知南平王意下如何?”

“此事本王允了!”

一听只是通商,钟匡时暗自松了口气,大手一挥应下。

又商议了一番运粮路线以及确切时间后,余丰年这才告退。

目送余丰年离去,钟匡时神色凝重道:“本王倒是小瞧了这刘靖,竟有如此眼光。”

将他此刻的处境,分析的丝毫不差。

以至于,他方才竟生出一种被扒光了衣服一般的错觉。

陈象说道:“此子能在杨吴手中硬生生咬下歙州,且站稳脚跟,绝非易与之辈,大王切莫小看天下英豪。歙州乃战略要地,与其交好,得其相助,对大王有益无害。”

钟匡时郑重地点点头:“本王省的。”

见状,陈象老怀宽慰。

先王对他有知遇之恩,临终托孤,他就是拼了老命,也要帮大王守住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