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育材(1 / 2)

深圳工地的夯声与香港总部键盘的敲击声,交织成建邦实业扩张的进行曲。然而,张建军清醒地意识到,企业高速运转的背后,人力资源的瓶颈日益凸显,尤其是具备国际视野、能独当一面的中层管理者和精通内地政策的业务骨干,极度稀缺。

现有的团队已被拉扯到极限,陈威廉眼中常带血丝,钟博士和钱博士也几乎以厂为家。

“老板,猎头公司推荐了几个从英美回来的mba,背景不错,但要价很高,而且对内地业务完全不了解。”陈威廉递上一份简历,语气带着疲惫和无奈,“内部提拔的话,有经验的老员工忠诚度没问题,但知识结构和眼界确实跟不上。”

张建军接过简历扫了一眼,放下。“空降兵水土不服,内部培养缓不济急。这不是换几个人的问题,是体系的问题。”

他走到办公室一侧的白板前,拿起笔,快速写下了几个关键词:系统性、前瞻性、实战性。

“威廉,我们要改变思路。建邦需要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张建军目光锐利,“成立‘建邦管理学院’,我亲自任院长。第一期,开设两个高级研修班。”

“第一个,‘新港干部高级研修班’。学员从集团内部筛选有五年以上工作经验、表现优异、忠诚度高的中层主管和技术骨干,脱产学习三个月。课程包括: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战略、国际贸易实务、基础英语,还有最重要的——内地政策法规与商务文化。教师从香港本地大学聘请,内地政策部分,可以请新华社香港分社或友联研究所的专家来讲。”

“第二个,‘内地业务专项班’。面向社会招聘有内地背景、熟悉情况的年轻人才,进行六个月强化培训。课程侧重香港及国际商业规则、企业管理流程、英语、粤语,以及建邦的产品技术知识。毕业后充实到内地业务拓展部和未来的深圳工厂。”

陈威廉听得目瞪口呆。这手笔太大了!脱产培训,意味着要支付薪水却没有即时产出;聘请讲师、租赁场地,又是一笔巨大开销;而且效果如何,还是未知数。

“老板,这……成本是不是太高了?而且周期这么长,远水难救近火啊!”

“人才是最大的投资,也是最高的壁垒。”张建军语气坚决,“成本我来想办法。我们要的不是救火队员,是为三五年后布局。这件事,你亲自抓,立刻启动。第一期学员,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

就在张建军决心巨资投入人才培养之际,龙五那边反向投喂的“鱼饵”似乎起了作用。

“老板,台岛那边有反应了。”龙五汇报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我们通过古董商渠道放出的关于特区可能限制高能耗产业的‘消息’,似乎被采信了。‘夜枭’的活动频率明显增加,试图核实信息的真实性。怡和那边,最近也放缓了在深圳周边考察地产项目的节奏。”

“很好。”张建军嘴角微扬,“继续喂,下次可以给点‘甜头’,比如某个‘内部人士’透露的‘替代政策方向’,真真假假,让他们慢慢猜。”

商业情报的暗战暂获小胜,但正面战场的压力并未减轻。怡和虽然表面上沉寂,但其庞大的体量和深厚的根基依然像阴影般笼罩市场。张建军注意到,几家与怡和关系密切的欧洲零部件供应商,近期在对建邦的报价上出现了微妙的上浮,交货期也变得不那么稳定。

“老板,这是怡和在利用其供应链影响力给我们施压,虽然不像以前那么赤裸裸,但很恶心人。”采购部经理抱怨道。

“预料之中。”张建军并未动怒,“继续和他们谈,但同步加大从日本和北美寻找替代供应商的力度。另外,督促钱博士那边,新型材料的国产化替代研发还要加快进度。我们不能总被人掐着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