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考察与暗线(1 / 2)

北方省城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圆满落幕,但余波未平。张建军那份极具份量的《投资合作建议书》如同一块投入湖心的巨石,在相关系统内部激起了持续的涟漪。

数日后,一封盖着某国家级部委办公厅红头印章的正式邀请函,经由广东省相关部门转递,送达了建邦实业香港总部。

邀请函内容言简意赅:为深入调研港澳侨资企业发展现状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经验,特组织一个跨部门联合考察团,拟于近期赴香港建邦实业集团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望予接洽为盼。

落款的部门名称,足以让任何了解内地体制的人肃然起敬。这已远超一般的地方经贸交流层面,带有明显的顶层设计和政策风向标意味。

“老板,这规格……”陈威廉拿着邀请函,手都有些微微颤抖。这已不是商业机遇,更是一种政治层面的认可和考验。

张建军面色沉静,仔细阅毕函件,沉吟片刻道:“这是对我们上次北上的回应,也是下一步合作的基础。接待工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既要展示实力,也要体现诚意。”

他立刻召开了最高级别的筹备会议,成立专门的接待小组,自己亲任组长,陈威廉、周永泉、钟博士、钱博士悉数参加。

“这次考察,重点是看什么?不是看我们有多豪华,而是看我们有多实在。”张建军定下基调,“研发中心、核心生产线、质量管控体系,是展示的重点。尤其是新型环保材料和中低端ic的研发与量产过程,要毫无保留地开放。但同时,涉及最核心专利和未来战略布局的实验室和数据,要提前做好物理隔离和保密准备。”

“接待流程要务实高效,减少不必要的宴请和排场。食宿安排低调舒适即可,重点是交流内容要充实。威廉,你负责整体协调和商务对接。钟博士、钱博士,你们负责技术讲解,要深入浅出,既要体现专业水平,也要让对方听得懂,感兴趣。”

“另外,”张建军看向周永泉,“厂区环境、员工精神面貌要做好动员。不要刻意表演,就展现我们日常严格管理下的真实状态。可以安排一些一线技术骨干和老师傅参与座谈,讲讲他们的实际工作和培训提升,这比我们自夸更有说服力。”

一道道指令清晰明确,整个建邦实业如同精密仪器般运转起来。

考察团抵达的日子很快到来。代表团规模不大,只有十余人,但成员构成极具分量,来自计委、科委、外贸部、轻工部等多个关键部门,带队的是部委一位姓王的副司长,态度严谨而不失温和。

整个考察过程紧凑而高效。代表团深入车间、实验室,看得非常仔细,问的问题也极其专业和内行,从技术原理、设备来源、成本控制一直问到市场应用、人才培养和未来规划。张建军全程陪同,回答问题坦诚而务实,不夸大,不隐瞒,遇到核心技术界限则巧妙绕开或说明属于商业机密范畴。

尤其是在看到建邦自主研发的ic芯片已经应用到电子表和计算器上并实现出口,以及新型环保材料通过国际检测时,考察团成员们的脸上露出了明显的赞赏和兴趣。

座谈环节,几位内地来的专家与钟博士、钱博士相谈甚欢,甚至在某个技术细节上发生了激烈的讨论,气氛热烈而融洽。王副司长则更多与张建军交流企业管理、国际化经营以及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