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北望(1 / 2)

瑞士公司的商业间谍活动和怡和伦敦总部的密电,如同两道阴影,再次投射在建邦实业看似光明的航道上。

张建军并未因此自乱阵脚,反而更加坚定了“砺刃”的决心。他将防御任务全权交给龙五,要求其“外松内紧,精准反制,必要时可设局请君入瓮”,自己则继续专注于更具战略意义的布局。

技术研发在新加盟的钱博士主持下,进展显著。新型环保增塑剂的中试生产线运行稳定,样品送至几家国际大客户检测,反馈极佳,已有厂商主动询价。

简易ic的设计也迭代到第二版,集成度和稳定性大幅提升,已能满足电子表和简易计算器的核心需求,开始小批量试产。张建军指示钟博士和钱博士,加快专利申请步伐,尤其注重在欧洲和北美市场的布局,构筑知识产权壁垒。

内地市场的开拓更是捷报频传。上海和天津的合作谈判进展顺利,初步达成了建立合资工厂的意向,模式比广州试点更为优化,建邦占据了主导地位。

深圳特区的考察小组也传回消息,虽然当地条件艰苦,但政策优惠力度空前,土地成本极低,建议抢先圈下一块临港工业用地,以备未来之需。张建军当即拍板,指示陈威廉跟进落实。

所有的一切,都沿着他规划的轨道稳步推进。然而,张建军心中始终绷着一根弦。他知道,建邦实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内地这片广阔天地。

与北方的互动,不能再停留在模糊的信号和试探性的合作上,需要更清晰、更稳固的通道。

这个机会,很快再次降临。

这一次,不是私下的会晤,而是一封通过正式渠道发来的公函。发函单位是内地某沿海省份的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落款处盖着鲜红的公章。

公函内容正式而热情,邀请建邦实业董事长张建军先生,率团参加该省在下月初举办的“首届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并“期待就进一步扩大双方在轻工、电子等领域的合作进行深入交流”。

随公函附上的,还有一份详细的会议议程和拟邀请的重要嘉宾名单,其中赫然包括数位国家部委的司局级干部和知名专家学者。

这是一张分量不轻的入场券。

张建军立刻意识到,这绝非一次普通的商业会议。这很可能是北方对香港乃至海外华商的一次重要试探和筛选,是更高层面开放政策的预热。那位李副团长的“多交流”,正在转化为实质性的行动。

他立刻召集了陈威廉、钟博士和刚刚履职的钱博士开会。

“这次洽谈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精心准备。”张建军将公函放在会议桌中央,“这不仅是一次商业机会,更是一次政治表态。我们要让那边看到,建邦实业是真心实意回来投资兴业、分享技术、共同发展的。”

“老板,我们带什么项目去?”陈威廉问道。

“两个方面。”张建军早已胸有成竹,“第一,展示实力。把我们最新的环保增塑剂样品、自研的ic芯片、以及基于这些核心部件生产的高档电子表和计算器带过去,要做最精美的展示。技术资料要准备充分,但涉及核心专利的部分要把握好分寸。”

“第二,表达诚意。准备一份详细的《投资合作建议书》。内容主要包括:一,在未来三年内,投资建设一家现代化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工厂,初步选址可以考虑深圳特区;二,与内地科研机构联合成立‘新型材料研发中心’,共享部分非核心专利,共同攻关行业技术难题;三,扩大现有合资工厂规模,承诺优先采购内地原材料,培训内地技术人员,并将一定比例的产品出口创汇。”

建议书的每一条,都戳在当下内地最迫切的需求点上——引进先进技术、获取外汇、培养人才、发展高科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