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亲自去了观塘老厂区,慰问了当晚值班的保安和员工,发放了丰厚的奖金,稳定人心。同时,他再次强调了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对整个集团的所有工厂、仓库进行新一轮拉网式安全排查,彻底消除隐患。
借此机会,他大力推进厂区升级计划,将更多生产线向安保措施更完善的新厂区转移,逐步降低老厂区的生产负荷。
另一方面,广州的合作试点工厂也传来了最终的好消息。在钟博士团队的技术支持下,设备故障彻底排除,生产线恢复全速运转,第一批符合质量标准的合作产品顺利下线,部分出口,部分供应内地市场。广东省轻工厅的领导亲自到场视察,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对外开放、引进技术”的成功范例,并表示将予以更大支持。
这个成功的案例,像一颗种子,迅速在内地相关系统内传开。很快,陈威廉陆续接到来自上海、天津等地轻工部门或外贸公司的咨询电话,表达了对类似技术合作模式的兴趣。
张建军把握时机,指示陈威廉组建一个专门的“内地业务拓展部”,由他亲自挂帅,系统性地研究与内地合作的多种可能模式,并开始有计划地接触更多潜在的合作伙伴。
北方的风,似乎越来越暖。霍英东在一次私下通话中,笑着对张建军说:“建军,你现在可是挂了号的‘先进典型’了,上面好几个部门都在讨论你的案子。好好把握,步子可以再迈大一点,但切记,要稳,要合规。”
一切都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但张建军内心深处那根弦,却始终没有放松。
惊雷过后,并非总是彩虹。往往还伴随着泥石流和余震。
他知道,怡和绝不会甘心失败,台岛那边折了人手、丢了面子,也更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只是在等待,等待下一个机会。
而内部,随着公司规模的急剧扩张,管理跟不上发展的问题再次凸显。新的内地业务拓展部需要大量既懂业务又了解内地政策的人才,内部培养来不及,外部招聘又难以甄别。快速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依然巨大,虽然几次危机都侥幸度过,但财务杠杆已然不低。
张建军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渐渐恢复平静的香港。阳光洒在维多利亚港上,波光粼粼,一片祥和。
但他知道,水面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他拿起电话,接通了财务部:“给我做一份最新的集团全面资产负债和现金流预测报告,要最保守的估计。”
又接通了龙五:“让我们的人,盯紧怡和所有高层的动向,特别是新上任的。还有,台岛那边,‘渔夫’虽然换了人,但他的网络肯定还在,给我挖出来。”
惊雷炸响,只是撕破了夜幕。真正的较量,从来都是漫长而无声的。他必须为下一场战斗,准备好足够的弹药和更坚固的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