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之火悄然点燃,张建军开始双线作战。
一方面,他加大对研发的投入,大批先进的实验设备被购入观塘厂区,钟博士带领团队开始了日夜不停的攻关。另一方面,他继续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
陈威廉从广州传回好消息,与那家国营电子元件厂的合作试点协议正式签署。建邦提供部分关键设备、技术指导和订单,厂方负责生产和管理,产品部分出口,部分内销。虽然初期规模很小,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突破,为建邦实业嵌入内地产业链打开了第一道门缝。
然而,怡和的打压并未停止。就在建邦与广州厂签约的消息传出后不久,怡和系控制的几家媒体突然开始连篇累牍地报道一些香港工厂北上投资遭遇“政策风险”、“合作陷阱”的案例,含沙射影地暗示与内地合作的不确定性。同时,市场上开始流传关于建邦实业“资金链紧张”、“盲目扩张”的谣言。
这些手段比之前的国际壁垒更加阴险,旨在动摇投资者和合作伙伴对建邦的信心。
张建军对此的回应直接而强硬。他让财务部主动公布了经过审计的、显示健康现金流和盈利能力的部分财报数据(经过适当处理),并高调宣布了研发中心引进重大项目和设备的计划,以展示实力和信心。同时,通过霍英东和利铭泽的关系,向几家友好的媒体提供了正面新闻稿,对冲负面影响。
就在这看似紧张的拉锯战中,那位北方的“李副团长”再次通过隐秘渠道递来一句话:“风雨过后,方见彩虹。坚持技术立业,方向是对的。”
这句话,像是一颗定心丸,又像是一种无声的认可。张建军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战略。
几天后,钟博士兴奋地冲进张建军的办公室,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玻璃瓶和一块比指甲盖略大的陶瓷片。
“老板!初步成功了!这是实验室小批量合成的新型增塑剂样品,检测数据显示完全达标!这是第一版ic设计送海外流片回来的样品,基础功能测试通过了!”
张建军接过那瓶清澈的液体和那块小小的芯片,感受着其中蕴含的力量。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距离大规模量产还有无数难关。
但这就是希望之火,是打破桎梏、开创未来的种子。
他凝视着窗外的香港,目光仿佛穿透时空,看到了未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也看到了无限广阔的可能。
“加大投入,加快进度。”他的声音平静却充满力量,“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建邦凭的是什么屹立不倒。”
技术之火,已开始燃烧,终将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