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断链与反击(1 / 2)

台岛供应商突如其来的大幅提价和断供威胁,像一把精准的匕首,直插建邦实业的命脉。

塑料原料是生产的血液,一旦供应出现问题,刚刚恢复的生产秩序将瞬间瘫痪,巨额订单无法交付,引发的连锁反应足以摧毁市场的信心。

陈威廉面色凝重地退出办公室后,张建军脸上的平静悄然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冷硬的锐利。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开始了应对。

他首先直接联系了南洋的郭广荣。电话接通,背景音有些嘈杂,似乎是在某个橡胶园或工厂里。

“郭先生,冒昧打扰,情况紧急。”张建军言简意赅,将台岛供应商突然发难的情况说了一遍。

郭广荣听完,沉默了几秒,随即传来他沉稳的声音:“张生放心,印尼这边合资厂的产能还有一些余量,我立刻协调,优先保障你的需求。价格就按我们上次谈的长期协议价,一分不涨。运输也不用担心,我这边有常年合作的船队,可以尽快安排发船。”

雪中送炭,情谊尽显。张建军心中一定,“多谢郭先生,这份情谊,我记下了。”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台岛那些人,手段是越来越下作了。”郭广荣语气里带着一丝不屑,“你先顶住,我这边尽快落实。”

结束与郭广荣的通话,张建军立刻又叫来采购部经理,下达了一连串指令:立刻接触东南亚其他地区的原料供应商,哪怕是少量多次采购,也要建立起备用渠道;同时,加大对本港及内地几家小型原料厂的采购份额,哪怕质量略有差异,也要先保证基础生产不断档。

“价格方面,短期内可以适当让步,但必须签订长期保供协议,明确违约条款。”张建军强调,“我们要的不仅是解决眼前问题,更要借此机会,彻底摆脱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采购部经理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但也知道事关生死,重重点头后匆匆离去。

办公室内暂时安静下来,但张建军知道,商业上的应对只是治标。真正的毒瘤,是台岛的“渔夫”和怡和的威尔逊。他们今天可以掐断原料,明天就可能策反客户,后天甚至可能制造安全事故。

必须反击,而且要打在他们的七寸上。

他再次接通了龙五的专线。

“情况有变,台岛那边动手了。我们没时间等他们下一次交易了。”张建军的声音压得很低,“那家进出口公司,里面有没有我们能直接接触到的财务人员或经办人。”

龙五的回答迅速而清晰:“有一个财务助理,姓刘,三十二岁,家境普通,有个女儿刚上小学。

最近她母亲生病住院,手术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根据监控,她前几天刚从公司账上以‘临时周转’的名义,挪用过一笔小钱,似乎还没补上。”

弱点明显,压力巨大。这是最容易被突破的对象。

“想办法接触她,不需要威逼,利诱即可。告诉她,我们可以一次性付清她母亲的全部医疗费,并额外给她一笔足够她女儿读完书的钱,条件是她愿意提供一些‘无关紧要’的公司内部往来文件复印件,特别是资金流向记录和某些特殊物品的报关清单。告诉她,事情结束后,我们可以安排她和家人离开香港,去南洋开始新生活。”张建军指令清晰。威逼可能鱼死网破,利诱加上一条安全退路,往往更能撬开缝隙。

“明白。我亲自去办。”龙五领命。

“动作要快,要隐蔽。拿到东西后,第一时间复制,原件放回,不能让她暴露。”张建军补充道。

“是。”

挂断电话,张建军走到窗边。夜幕开始降临,维多利亚港两岸的灯火渐次亮起,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繁华轮廓。但这繁华之下,此刻正进行着一场无声却激烈的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