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的过渡性贷款如同强心针,让建邦实业得以喘息。张建军立刻将资金精准注入最关键的环节:确保昌荣项目核心工程不停,维持电子厂和码头的基本运营,支付最紧迫的供应商货款。
虽然依旧紧巴巴,但公司总算避免了即刻崩盘的命运。
“老板,这笔贷款利息太高了,周期又短,我们必须尽快找到新的利润来源或者长期资金。”陈威廉看着财务报告,眉头紧锁。
“我知道。”张建军目光投向窗外,“香港这边,暂时是僵局。威尔逊被董事会盯着,不敢大动,我们也被高利贷捆着手脚。破局点,或许在南洋。”
他之前让甲一加快南洋布局的指令,得到了积极响应。甲一凭借陈老的名头和让利的策略,迅速打开了局面,不仅稳定了橡胶和木材的采购渠道,还初步接触了当地一些有实力的华人商会。
“龙五,准备一下,下周我去印尼和新加坡一趟。”张建军下定决心,“香港这边,威廉你盯紧,尤其注意威尔逊和汇丰的动向。钟先生负责内部安全。龙四,继续盯着台岛那条线,我不在的时候,任何风吹草动立刻汇报。”
“明白!”几人齐声应道。
出发前,张建军特意去拜访了利铭泽和霍英东,感谢他们此次的鼎力相助,并委婉透露了自己南下开拓的意图。
“去南洋看看也好,香港这边一时半会儿难有太大变数。”利铭泽表示赞同,“那边机会多,但规矩也乱,凡事多留个心眼。”
霍英东则更直接:“需要船运支持,或者遇到地头蛇找麻烦,直接报我的名字。南洋那边,我几个老兄弟还能说得上话。”
有了两位大佬的背书,张建军的南下之行底气足了不少。
飞机再次降落在雅加达,湿热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一次,张建军的心态已然不同。上次是拜码头求庇护,这次则是带着明确的商业目的而来。
甲一提前做好了安排。行程紧凑而高效:会见重要的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拜访当地华人商会领袖建立联系,考察潜在的橡胶园和锡矿投资机会,甚至接触了一两家有出售意向的小型本地银行。
张建军凭借过人的记忆力、敏锐的商业嗅觉和香港历练出的沉稳气度,在谈判桌上表现出色,很快赢得了不少南洋商人的尊重和合作意向。
更重要的是,通过郭广荣的引荐,他在新加坡见到了几位掌控南洋金融命脉的华裔银行家。这些家族深耕东南亚多年,资金雄厚,且对英资并无太多好感。
一次私人晚宴上,一位李姓银行家的话点醒了张建军:“张生,你在香港和怡和斗,靠短期高利贷不是长久之计。有没有考虑过,在南洋发行债券?或者,将你香港的部分优质资产,打包在这里融资?这边华商资金充裕,苦于没有好的投资渠道,特别是通往香港和内地的桥梁项目。”
这个提议让张建军豁然开朗!是啊,为什么总是盯着香港的银行?南洋华资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资金池!而且,通过南洋融资,还能反过来增加他与汇丰谈判的筹码!
“李生这个提议太好了!不知道具体该如何操作?”张建军虚心请教。
“我可以牵头组成一个银团,对你的项目和资产进行评估。如果合适,发行三到五年的中期债券,问题不大。利率肯定比你现在付的高利贷划算得多。”李姓银行家笑道。
接下来的几天,张建军重点跟进此事,与多家南洋银行和投资基金进行了初步接触,反响颇为积极。虽然流程复杂,需要时间,但无疑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南洋奔波的同时,香港方面也不断有消息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