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威尔逊的锋芒(1 / 2)

爱德华·威尔逊的到任,像一头狮子闯入了羊群,打破了怡和洋行内部微妙的平衡。

他不到五十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萨维尔街定制的西装,眼神锐利,带着伦敦金融城精英特有的傲慢和效率。

上任第一天,他就召集了所有部门主管会议,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用一连串数据尖锐质疑过去几年的经营策略,特别是九龙仓的保守发展和证券部的鲁莽投机。

戴维斯经理脸色铁青,全程几乎没敢抬头。冯永发坐在角落,更是如坐针毡。

会议结束后,威尔逊单独留下了戴维斯。隔音良好的办公室里发生了什么无人知晓,但戴维斯出来时脸色灰败,第二天就提交了“病假”申请,从此再未出现在公司。

威尔逊随即宣布暂代证券部经理职责,并成立了一个直接对他负责的“特别项目组”,开始全面审核昌荣地产事件的所有操作记录。

冯永发被排除在项目组之外,调去负责无关紧要的档案整理工作,实则被边缘化。

“老板,威尔逊下手很狠。戴维斯估计完了。我现在整天整理旧文件,什么消息都听不到。”冯永发在电话里向龙四诉苦,声音沮丧。

“稳住。整理文件也能看到东西。留意所有关于九龙仓的旧档案和评估报告。”龙四按照张建军的指示安抚他,“你的位置,老板记得。”

稳住内部后,威尔逊的锋芒直指外部。他首先约谈了汇丰、渣打等几家主要银行的负责人,不知用了什么方法,竟然暂时稳住了他们对怡和的信贷支持,甚至暗示未来有重大合作项目。

紧接着,他高调拜访了港府财政司、工务司等部门的官员,阐述怡和未来对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划”和“承诺”,赢得了不少好感。

做完这些铺垫,威尔逊才将矛头对准了真正的目标——九龙仓的改造,以及他眼中的“麻烦制造者”张建军。

他并未直接攻击,而是采取了更策略性的做法。怡和旗下的一家建材供应商突然通知昌荣置业,因“不可抗力”原因,无法按时交付一批关键的水泥和钢材,建议他们“另寻供应商”。

几乎同时,市场上其他几家大型建材供应商也纷纷表示“产能已满”,无法接单。

“是怡和搞的鬼!”陈威廉气愤地汇报,“他们肯定打了招呼,联合起来卡我们的脖子!工地眼看就要断供了!”

张建军并不意外。威尔逊这招釜底抽薪,比直接价格战更狠辣。

“联系我们在日本和德国的备用供应商,紧急空运一批过来。价格高就高,不能停工。”张建军冷静下令,“另外,让周师傅看看,能不能在工程设计上做些调整,减少对特定型号建材的依赖。”

“空运成本太高了!而且周期也长!”陈威廉惊呼。

“先渡过眼前难关。损失的钱,以后让他们加倍吐出来。”张建军语气冰冷,“威廉,你要记住,和怡和这种体量的对手斗,不能只看一城一池的得失。”

“是…老板。”

建材危机刚刚缓解,威尔逊的第二波攻击接踵而至。

这次是针对码头业务。振华航运的一条货船在靠泊九龙仓码头时,被以“手续不全”、“安全检查需时”为由,拖延了整整两天才允许卸货,导致船期延误,赔付了客户一大笔违约金。

“码头的经理说是按新规定办事,咬死不肯放行。分明是威尔逊授意的!”蛇仔明打听消息后回报。

“知道了。”张建军没有动怒。这种小动作,伤不了筋骨,但恶心人。

他让龙五加强了对威尔逊本人的监视,但威尔逊作息规律,安保严密,几乎只在公司、俱乐部和豪宅之间活动,很难抓到把柄。

威尔逊的强势作风,很快在香港商界传开。英资圈一片叫好,认为终于来了个能镇住场面的强硬人物。华商圈则普遍感到压力,担心怡和会进一步挤压华商生存空间。

连利铭泽都特意打来电话提醒张建军:“威尔逊这人,来者不善。背景很深,手段也狠。你最近要格外小心。”

“谢谢利生提醒,我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