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南守东劫(上)(2 / 2)

这无疑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脸啊!

李渊毕竟还是要面子的人,他绝对无法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现在还远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大汉未必会跟孤死磕到底。他们在河东作战,粮食都得从中原调拨过来,这一路长途跋涉,不仅耗费时间,还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再加上大汉各地也并非风平浪静,局势并不稳定。所以,孤认为,汉军最多也就是进攻半年,如果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战果,他们自己就会知难而退!”

李渊胸有成竹地分析道。

李渊当然没有忘记,就在两个月前,他收到了一条重要的消息。

大汉原本抽调了三千乌桓骑兵,但这支部队在行军途中却发生了哗变。

这些乌桓骑兵走到半路,竟然完全不顾主将公孙瓒的命令,擅自掉头返回了乌桓。

李渊对这段历史记忆犹新。

在东汉末年,乌桓可不是什么安分守己的角色,他们曾经多次反叛大汉。

其中,张纯和张举的叛乱就是得到了乌桓的支持,这场叛乱持续了整整两年之久。

而更巧的是,张纯叛乱的时间恰好就在明年。

有了这三千乌桓骑兵的叛乱作为导火索,明年的大汉恐怕会更加热闹非凡啊!

李渊心里暗自思忖着,如果能在这熊熊燃烧的火焰上再浇上一把滚烫的热油,那么大汉的叛乱肯定会如燎原之火般更加猛烈地燃烧起来。

他之所以如此笃定,自然是经过一番深入调查的。

原来,张纯和张举这两个人,一个是前任中山太守,一个是前任泰山太守。

他们俩都因为失职而被朝廷降罪,如今只能闲赋在家,无所事事。

这两人心中对大汉的不满情绪早已累积到了极致。

更重要的是,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关键,位于幽州渔阳,这里与乌桓相邻,而且双方关系还颇为友好。

而此时的乌桓日子也并不好过,由于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天气异常寒冷,对于生活在辽西、辽东一带的乌桓人来说,这样的严寒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他们根本无法承受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若不南下寻找温暖之地,恐怕迟早会被活活冻死在草原之上。

可以说,南下是乌桓人唯一的生存之道,这也成为了支撑他们发动叛乱的根本原因。

再加上大汉各地叛乱此起彼伏,这无疑给了乌桓人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去反抗。

历史上,刘虞之所以能够在刚刚上任之时,就迅速平定张纯、张举以及乌桓之乱。

这并不是因为刘虞有多么英明神武,而是由于他采取了怀柔政策,为了拉拢乌桓,迁移了大量的乌桓人进入幽州。

这一举措直接导致张纯和张举失去了乌桓的支持,最终被其门客砍下头颅。

然而,这看似明智的决策却为后来的公孙瓒以及曹操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公孙瓒之所以要对乌桓人痛下杀手,甚至不惜与刘虞针锋相对,原因就在于这些大量涌入的乌桓人严重侵占了幽州豪强们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