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在战争时期,大军的消耗是极其惊人的。
通常情况下,一万大军每月就需要消耗三万石粮食。
而皇甫嵩所率领的四万大军,却只有四万石粮食可供支配。
如此巨大的供需差距,无疑给皇甫嵩的军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洛阳对于皇甫嵩大军的态度是何等的苛刻。
这种不合理的资源分配,不仅使得皇甫嵩的军队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问题,更反映出洛阳朝廷对于皇甫嵩及其军队的不重视和不公正对待。
历史上,董卓进入洛阳后,之所以能够仅凭一道诏书,就轻而易举地将皇甫嵩麾下的四万关中精锐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原因就在于此。
洛阳朝廷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令人发指,完全不顾及关中大军的实际需求和处境。
皇甫嵩心中对朝廷的这种举动自然是深感失望,甚至有些埋怨。
然而,尽管心中有所不满,皇甫嵩却始终无法摆脱忠君思想的束缚。
这种思想如同深深烙印在他脑海中的印记一般,使得他在面对朝廷的不公时,仍然选择默默忍受,而不是奋起反抗。
“另外,洛阳还在不断往华阴调兵,两三个月下来,华阴城集结了不下四万的朝廷精锐,后续还有六万,正在从关东各地调集!”
皇甫嵩的话语如同惊雷一般在孙坚耳边炸响。
孙坚瞪大了眼睛,满脸都是难以置信的表情,他喃喃自语道:“这……朝廷哪来的这么多大军?”
要知道,为了应对凉州的叛军,四处奔波,竭尽全力,也才勉强招募到三万兵力而已。
就像皇甫嵩所率领的四万大军,实际上其中只有两万多是朝廷的兵马,其余的都是他在关中地区就地招募的。
而朝廷之所以只给皇甫嵩五万石粮食,也仅仅是按照他麾下真正的朝廷编制来计算的,至于他自己招募的那些兵马,就得由皇甫嵩自己想办法养活了。
然而,如今朝廷为了对付李渊,竟然一下子出动了十万大军!
就在孙坚惊愕之际,皇甫嵩突然发出了一声嗤笑。这笑声在孙坚听来,充满了讽刺和不屑。
“朝廷如何拿不出十万大军?”
皇甫嵩反问了孙坚一句。
接着,皇甫嵩的目光越过孙坚,投向了遥远的洛阳方向,若有所思地说道:“只不过是刀没有落到他们头上,一个个的便只知道有小家,而无大家罢了!”
在这短短几个月里,皇甫嵩目睹了朝廷的种种行径,这些举动让他对朝廷的期望逐渐破灭,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失望。
他对朝堂上那些大臣们的心思了如指掌。
如今的朝堂,早已不是昔日那般清明。
关东世家把持朝政。
这些关东人又怎么会在意关西人的生死呢?
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