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2章 匈奴出使(2 / 2)

在府兵制下,将军与士兵分离,将领只是临时任命,一旦战斗结束,府兵便会回归龙骧府,而将领则需上交虎符,回到武英阁待命。

这样一来,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将领自然也就难以树立起足够的威望来镇压这些骄兵悍将。

这样做并没有造成军队战斗力下降。

李渊巧妙地利用了“拔队斩”这一制度,在战场上强行将士卒与将领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

如此一来,虽然兵将之间的关系依然生疏,但至少在战斗中能够保持一定的协同性,不至于让大军的战斗力大幅下滑。

总的来说,李渊的这种种军制,其实是博采众长,既吸收了后世历代王朝的优点,也考虑到了当下的实际情况,可谓是煞费苦心。

尽管其中存在一些小瑕疵,但总体而言,并不会对大局产生太大的影响。

在确保大军战斗力不下降的情况下,将领们依然能够有效地领导军队,而且不会让他们的权力过于膨胀。

李渊之所以这么警惕,原因还是孤身一人,没有亲族可以依靠。

更糟糕的是,他还是个反贼出身,这使得他在人们眼中与主流不符。

在李渊的内心深处,他对任何人都心存疑虑,不敢轻易相信。

毕竟,谁能保证那些心怀汉室的将领不会在某一天突然背叛他,将他的首级献给大汉呢?

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他可不想用自己的性命去赌麾下将领的忠诚度。

随着定襄、云中、五原这三个郡的成功攻占,时间已经悄然来到了十二月份。

再过一个月,新的一年就要来临了。

原本热火朝天的并州大地,此刻也渐渐安静了下来。

然而,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这片看似平静的土地上,一队来自匈奴王庭的使者正马不停蹄地朝着晋阳进发。

这些使者的首领,正是匈奴单于羌渠的儿子——左贤王于扶罗。

于扶罗率领着一支庞大的队伍,带着大量珍贵的贡品,穿越了与西河郡一河之隔的黄河(汉代称大河),与当地设立的东关堡取得了联系。

于扶罗骑在马背上,目光凝视着东关堡这座崭新的军事堡垒。

它矗立在那里,坚固而威严,与上郡仅一水之隔。

堡内驻扎着数百名兵卒,他们精神抖擞,严阵以待。

此外,还有数千名百姓依托着军堡在这里生活,他们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日常的劳作。

于扶罗的目光被一群匈奴奴隶所吸引,他们正为汉人放牧和养马。

这些奴隶们面容憔悴,神情疲惫,显然生活并不轻松。

于扶罗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悲凉。

回想起去年的那场战争,于扶罗的心情愈发沉重。

当时,并州牧李渊斩杀了右谷蠡王,消灭了右谷蠡王麾下的三千匈奴骑兵,并俘虏了三四万匈奴人,成功占据了美稷县。

这一事件引发了匈奴羌渠的愤怒,他在年初召集匈奴大军,意图夺回西河,为右谷蠡王报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