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确保粮食能够顺利运输,太原和上党两地的千户所已经开始向北迁移。
每个月,都有十几个千户所,四五万的百姓负责押送十五万石的粮食北上。
这些粮食首先会被安置在定襄,然后再逐渐分配到云中以及五原等地。
而百姓也将安置在定襄各地。
可以想象,这无疑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不仅需要确保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还要保证其按时到达目的地。
而且,随着迁移的军户数量不断增加,粮食的需求量也会相应地增加。
据估计,等到迁移二三十万的军户后,第一年李渊就需要花费数百万石的粮食,以帮助他们在新的土地上扎根下来。
这样的前期投入无疑是巨大的,但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军户在边地稳定下来。
然而,这也正是历史上许多王朝在后期逐渐丢失边地的原因所在。
并不是因为胡人有多强大,而是因为维护边地的成本实在太高了。
要想守住边地,就必须不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对于任何一个王朝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如果李渊不是一个穿越者,没有那种超越这个时代的人对土地的使命感,那么面对如此多的粮食,他恐怕早就毫不犹豫地挥师南下了。
毕竟,南方地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相比之下,收复一个贫瘠的边地不仅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还需要持续投入大量的钱粮来维护。
这完全就是赔本买卖。
很多人都在骂李渊是傻子。
然而,正是李渊的这一举动,使得朝廷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对关中地区发动战争。
可以说,这其中的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一饮一啄,似乎都有其注定的定数。
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北边的战事终于平息下来。
而此时的并州大地上,呈现出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
南来北往的百姓们如长龙般穿梭于整个并州,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大量的胡人以及边地的豪强们迁移南下,涌入太原、河东、上党等地,而与此同时,大量的汉人百姓则是北上前往定襄郡。
南下的胡人数量多达十多万,而北上的汉人却仅有三四万,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
李渊将汉人迁移到苦寒之地的决定,引起了并州内部一些人的非议和质疑。
他们认为这样的安排并不合理,甚至有人对李渊耗费如此巨大的钱粮来进行这次人口迁移表示不满。
尤其是阎忠,他对李渊的这一举动更是忧心忡忡,不停地在李渊耳边苦口婆心地劝诫。
李渊的这样的决策不仅会给并州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然而,李渊对于这些劝告似乎并未完全放在心上,他坚持自己的想法,认为这是为了并州的长远发展考虑。
“大将军,自八月以来,迄于今十一月,凡三月矣。其间,财曹已调拨五十五万石之粮,亿万钱,以应北面之战事,其数较之上一年河东之战所耗犹多。且以汝之计划,此缺漏犹将源源不绝,吞噬并州之钱粮,每月多达十五万石乃至三十万石之粮,源源不绝地投入其中,而所为之者,仅为三郡,其人口总计不足十万,且常遭胡人侵扰之苦寒之地也。如此巨大之代价,如此巨额之付出,果真是正确之举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