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编排方式由浅入深,非常适合初学者。
陈琳自己小时候也是从学习《急就篇》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的。
李渊拿起《急就篇》随意地翻看了一遍,然后就像从来没有见过这本书一样,从头到尾认真地读了起来。
这一举动让一直跟在李渊旁边的陈琳感到十分诧异。
钟繇成为法曹主簿后,陈琳就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了李渊身边的书吏,相当于李渊的秘书,时刻陪伴在他左右。
陈琳对李渊的了解可以说是相当深入了,但此刻他却对李渊的表现感到十分疑惑。
陈琳跟随李渊已经有一年时间了,在这一年里,李渊给他留下的印象非常奇怪。
明明两年前李渊连字都认不全,哪怕是现在,一些公务李渊还是会先用白话文表达出来,然后再让陈琳帮忙润色。
这让陈琳觉得李渊就像是一个目不识丁的粗鄙武夫。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李渊有时候展现出的知识储备却异常渊博,仿佛他对各种问题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和见解。
许多复杂的难题到了他面前,都能被轻易地解决,这让陈琳对他刮目相看。
不仅如此,李渊还能随口吟出一些精妙的诗句,其文学素养之高,更是令陈琳惊叹不已。
李渊身上的这些奇怪之处远不止如此,他给陈琳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似乎他并非这个时代的人。
这种念头在陈琳脑海中不断盘旋,越想越觉得心惊胆战,以至于他都不敢再继续深思下去。
此时的李渊正手持一本本教材,这些教材对他来说大多都很陌生。
有些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没有,这让他意识到自己似乎还有许多事情尚未完成。
他随手翻阅着这些教材,心中越发感到焦虑。
就在李渊沉浸在这些教材中时,突然,一声恭敬的呼喊声传入他的耳中:“见过使君!”
这突如其来的声音打断了他翻阅书籍的动作,李渊猛地转过头去,一眼便看到了一个让他既熟悉又惊讶的中年人正站在他面前。
“沮涭!”
李渊满脸惊愕地喊出了这个名字。
听到这声呼喊,沮涭也不禁浑身一颤,他完全没有料到李渊竟然还能记得自己。
沮涭急忙躬身施礼,声音略微有些颤抖地说道:“未曾想,使君还记得草民!”
当他低下头的一刹那,沮涭的目光变得异常复杂。
自从邺城沦陷,沮涭作为城中的官吏不幸被俘,随后便被关押进了俘虏营。
在那里,他遭受了黄巾军的种种折磨和迫害。
面对黄巾军的招安,沮涭展现出了无比的骨气和坚定,他宁死不屈,坚决不肯投降。
然而,他的这种强硬态度却给他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黄巾军自然不会白白养活这些不肯屈服的俘虏,于是沮涭就像其他奴隶一样,被迫开始从事挖矿采石等繁重的苦力劳动。